在ICH 指導手冊中 Q3D生效以前,重金屬分析采用的是硫化物沉淀法,是根據(jù) USP<231>, Ph.Eur.2.4.8 規(guī)定中的限制測試。這項超過100 年的舊版操作規(guī)程是不明確的,而且不能確定具體的量化結果。終于經(jīng)過這么久的發(fā)展后,在相關的法律法規(guī)中,過時的濕法化學分析已逐步被現(xiàn)代儀器分析取代。由于 ICP-OES 和 ICP-MS 的使用,隨之相關的樣品前處理技術,例如微波輔助消解,目前已成為定量元素分析的主流前處理方式。
自 2014 年 12 月起,ICH 指導手冊中 Q3D 步驟 4 生效,并且市場中的所有產(chǎn)品都必須遵循遵循該步驟(從 2018 年 1 月開始,新的提案已提交并且已獲批準)。指導手冊中根據(jù)元素雜質(zhì)的毒性和它們在藥物中產(chǎn)生毒性的可能性,將其分為四類 – 1, 2A, 2B 和 3,并且詳細說明了元素的種類,劑型(口服,注射以及吸入)以及允許日常接觸量(PDE)。
值得注意的是,等級1中的Cd、Pb、As、Hg 和等級2中的Co、V、Ni 是人體致毒物,所含 PDE 較低。對于這些元素,即使這些金屬沒有人為添加,也必須進行風險分析,以防超過其 PDE。根據(jù)評估結果,定義一個合理的控制策略,從沒有任何分析到定期研究,再到最終成品的理性測試。
立即詢價
您提交后,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