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從2011年底那場席卷華北的大范圍霧霾后,PM2.5這個名詞開始深入人心。各地紛紛啟動以PM2.5為主的大氣污染治理。不過來自北京大學、中科院等單位的環(huán)保專家和健康專家提出,我國應盡快重視粒徑更小的細顆粒物PM1,它們才是危害人體健康和大都市空氣質量的“禍首”。
根據定義,PM2.5是指空氣動力學直徑小于或等于2.5微米的顆粒。而PM1是指上述直徑小于或者等于1微米的顆粒。僅從數字對比就可以看出,PM1粒徑更小,可以在空氣中停留懸浮的時間更長,更容易被人體吸入。
北京大學醫(yī)學部的多位呼吸學科專家表示,通常來說,粒徑在7至10微米的顆粒物可以進入鼻腔,5至7微米的顆粒物可以進入咽喉,上述階段是可逆的,人體可以通過咳嗽、打噴嚏、擤鼻涕等方式排出;而5微米以下的顆粒物就會進入人體的氣管了,3微米以下的顆粒會進入中支氣管以下部位,而1微米以下的顆粒物,就能進入人體的肺泡血液。
在環(huán)境氣象學家眼里,PM1對形成灰霾、能見度下降的“功勞”也要遠遠超過PM2.5、PM10這樣的較大顆粒物,因為這些細微顆粒懸浮于空中能大量地吸收光和散射光。“尤其是像北京、上海這樣的特大城市,灰霾天時PM1的比例很高,主要來自機動車尾氣以及燃油、漆料產生的揮發(fā)性有機物,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。”
2013年,包括北京在內的74個城市按照新的空氣質量標準完成監(jiān)測點位建設,實時發(fā)布PM2.5監(jiān)測數據。翟青透露,到2013年年底,第二階段監(jiān)測網絡的建設任務也已經完成,又有87個城市于今年加入到監(jiān)測PM2.5數據的隊伍中來。今年開始,按照新的空氣質量標準發(fā)布監(jiān)測數的地級及以上城市已經達到了161個,監(jiān)測點位達到884個。此外據了解到,北京、天津、石家莊等城市今年啟動了對PM2.5的來源分析研究,結果預計將于今年上半年揭曉。
去年,為推進區(qū)域協(xié)作機制,環(huán)保部牽頭的全國大氣污染防治部際協(xié)調小組組建,北京市牽頭的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協(xié)作機制、上海市牽頭的長三角大氣污染防治協(xié)作機制配合建立。
為強化各種保障措施,中央財政新增設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,*安排50億元支持北京、天津、河北等5省市區(qū)大氣污染治理,安排6.4億元支持12個重點城市燃煤鍋爐煙塵治理,啟動實施“清潔空氣研究計劃”。
請輸入賬號
請輸入密碼
以上信息由企業(yè)自行提供,信息內容的真實性、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(yè)負責,化工儀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。
溫馨提示:為規(guī)避購買風險,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