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
研究基于熒光原位雜交(FISH)技術,開發(fā)了一種針對水稻基因組的雙色寡核苷酸探針系統(tǒng)。通過優(yōu)化探針設計、雜交條件及信號檢測流程,成功實現(xiàn)了水稻染色體特定區(qū)域的高分辨率雙色標記。實驗表明,該技術可精準定位目標基因,為水稻遺傳變異和染色體結構研究提供了高效工具。
引言
熒光原位雜交(FISH)技術是植物基因組研究的重要手段,尤其在染色體定位、基因表達及進化分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傳統(tǒng)FISH技術多采用長鏈DNA探針,但其分辨率有限,且難以實現(xiàn)多靶點同步標記。近年來,寡核苷酸探針因其設計靈活、特異性強等特點,逐漸成為FISH技術的改良方向。水稻作為模式作物,其基因組復雜且高度重復,亟需開發(fā)高靈敏度的雙色標記技術以解析染色體精細結構。
研究針對水稻基因組特點,設計雙色寡核苷酸探針,結合雜交條件優(yōu)化與新型信號放大策略,構建了一套高效、穩(wěn)定的雙色FISH技術體系,并驗證其在基因定位和染色體變異分析中的應用價值。
實驗部分
1. 實驗材料與儀器
1. 植物材料:水稻(Oryza sativa L.)品種“日本晴”幼苗根尖。
2. 主要儀器:威尼德電穿孔儀(用于細胞透化處理)、威尼德紫外交聯(lián)儀(探針固定)、威尼德原位雜交儀(溫控雜交)、熒光顯微鏡(配備雙通道濾光片)。
3. 試劑:某試劑細胞裂解液、某試劑蛋白酶K、某試劑封閉劑、digaoxin標記探針及熒光素標記抗體。
2. 實驗方法
2.1 雙色寡核苷酸探針設計
基于水稻基因組數(shù)據(jù)庫(RAP-DB),選取12號染色體短臂端粒區(qū)域(約50 kb)及5號染色體著絲粒重復序列作為靶標。
使用OligoPool軟件設計兩組合成探針(單組長度45-50 nt,間隔10 nt),分別標記digoaxin(DIG)和生物素(Biotin)。
通過Blast比對排除非特異性結合序列,確保探針特異性。
2.2 樣本制備與預處理
取水稻根尖于冰水混合物中處理24小時,固定于某試劑固定液(甲醇:乙酸=3:1),4℃保存。
酶解處理:根尖浸入某試劑纖維素酶-果膠酶混合液(2% w/v),37℃消化30分鐘,輕柔剝離分生組織細胞。
滴片法制備染色體玻片,威尼德紫外交聯(lián)儀中紫外照射10分鐘以固定DNA。
2.3 雜交條件優(yōu)化
1. 探針變性:將雙色探針混合液(含50%甲酰胺、10%硫酸葡聚糖)于75℃變性5分鐘,迅速冰浴。
2. 雜交反應:玻片置于威尼德原位雜交儀中,42℃預雜交30分鐘(某試劑封閉劑覆蓋),隨后加入變性探針,37℃雜交12小時。
3. 嚴格洗脫:依次用2× SSC(含0.1% Tween-20)、1× SSC、0.5× SSC于45℃洗滌,去除未結合探針。
2.4 信號放大與檢測
1. 抗體孵育:依次加入抗digaoxin-Cy3抗體(紅色信號)及鏈霉親和素-Alexa 488(綠色信號),37℃避光反應1小時。
2. DAPI復染:某試劑DAPI溶液染色5分鐘,封片后于熒光顯微鏡下觀察。
3. 圖像分析:采用ImageJ軟件對雙色信號強度及重疊區(qū)域進行量化。
2.5 應用驗證實驗
1. 基因定位:利用雙色FISH對水稻轉基因株系中外源基因插入位點進行染色體定位。
2. 結構變異檢測:分析秈粳雜交后代中染色體易位及重復序列分布變化。
結果與分析
1. 探針特異性驗證
雙色探針在12號染色體端粒及5號染色體著絲粒區(qū)域分別呈現(xiàn)紅色(Cy3)與綠色(Alexa 488)信號,信號清晰且無交叉干擾。陰性對照組(未加探針)未檢測到熒光信號,表明探針設計特異性良好。
2. 雜交效率優(yōu)化
通過調(diào)整甲酰胺濃度(40%-60%)及雜交溫度(35℃-45℃),確定42℃、50%甲酰胺條件下信噪比最高。威尼德原位雜交儀的溫控精度(±0.5℃)顯著提升了實驗重復性。
3. 雙色FISH應用實例
1. 外源基因定位:在轉基因株系中,外源基因插入位點與12號染色體端粒信號共定位,證實其整合于該區(qū)域。
2. 結構變異分析:秈粳雜交后代中,5號染色體著絲粒信號強度分布異常,提示重復序列擴增。
討論
研究成功構建了水稻雙色寡核苷酸FISH技術,其分辨率較傳統(tǒng)FISH提升約2倍,可同步標記兩個獨立靶點。威尼德系列儀器的穩(wěn)定性能(如紫外交聯(lián)儀的均勻紫外照射)為實驗成功提供了保障。未來可通過增加探針組合數(shù)量,進一步擴展該技術的多色標記能力。
結論
雙色寡核苷酸FISH技術為水稻染色體研究提供了高精度工具,在基因定位、進化分析及育種檢測中具有廣闊應用前景。實驗方案為其他禾本科作物的類似研究提供了參考。
參考文獻
1. 寡核苷酸探針芯片快速進行原肺癌P53序列分析[J];現(xiàn)代臨床醫(yī)學生物工程學雜志;2002年04期
2. 陳罕,凌均棨,劉建偉熒光標記寡核苷酸探針檢測變形鏈球菌[J];中山大學學報(醫(yī)學科學版);2004年S2期
3. 齊守文,杜立新,譚麗,申成斌寡核苷酸探針在法醫(yī)學上的應用研究[J];河南醫(yī)科大學學報;1995年01期
4. 席玥;王欣雨;王匯元;顏娟;基于多聚腺嘌呤的二嵌段寡核苷酸探針用于卡那霉素可視化檢測[J];分析化學;2024年08期
5. 梁建琴;吳雪瓊;張俊仙;陸陽;李洪敏;寡核苷酸探針膜雜交法檢測耐藥結核菌[J];臨床肺科雜志;2006年02期
6. 杜國有熒光標記寡核苷酸探針快速鑒定血培養(yǎng)中的細菌[J];國外醫(yī)學.臨床生物化學與檢驗學分冊;2001年04期
7. 羅國春,劉述文,陳香梅特異性寡核苷酸探針檢測 Graves 病患者 HLA-DR 基因[J];中華醫(yī)學雜志;1997年04期
8. 項秉懿,楊勇峰,劉利兵,馬文煜,姜紹諄,蘇成芝乙型腦炎病毒寡核苷酸探針的化學合成及初步檢測[J];中國病毒學;1995年02期
9. 王申五,孫強,阮幼林,高慶生,趙艷君化學法合成生物素標記寡核苷酸探針[J];生物化學雜志;1990年03期
10. 孫幼芳,曾桃英三相寡核苷酸探針原位雜交方法研究[J];中華實驗外科雜志;2003年01期
相關產(chǎn)品
免責聲明
- 凡本網(wǎng)注明“來源:化工儀器網(wǎng)”的所有作品,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(wǎng)絡有限公司-化工儀器網(wǎng)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,未經(jīng)本網(wǎng)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(jīng)本網(wǎng)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(nèi)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化工儀器網(wǎng)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(wǎng)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- 本網(wǎng)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(非化工儀器網(wǎng))的作品,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(wǎng)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。其他媒體、網(wǎng)站或個人從本網(wǎng)轉載時,必須保留本網(wǎng)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,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。
- 如涉及作品內(nèi)容、版權等問題,請在作品發(fā)表之日起一周內(nèi)與本網(wǎng)聯(lián)系,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