型號:CX21 廠商:日本 作者:李小兵
: ;*章 顯微鏡簡史 隨著科學技術(shù)的進步,人們越來越需要觀察微觀,顯微鏡正是這樣的設備,它突破了人類的視覺極限,使之延伸到肉眼無法看清的細微結(jié)構(gòu)。 顯微鏡是從十五世紀開始發(fā)展起來。從簡單的放大鏡的基礎(chǔ)上設計出來的單透鏡顯微鏡,到1847年德蔡司研制的結(jié)構(gòu)復雜的復式顯微鏡,以及相差,熒光,偏光,顯微觀察方式的出現(xiàn),使之更廣范地應用于屬材料,生物學,化工等域。 第二章 顯微鏡的基本光學原理 一. 折射和折射率 光線在均勻的各向同性介質(zhì)中,兩點之間以直線傳播,當通過不同密度介質(zhì)的透明物體時,則發(fā)生折射現(xiàn)像,這是由于光在不同介質(zhì)的傳播速度不同造成的。當與透明物面不垂直的光線由空氣射入透明物體(如玻璃)時,光線在其介面改變了方向,并和法線構(gòu)成折射角。 二. 透鏡的性能 透鏡是組成顯微鏡光學系統(tǒng)的基本的光學元件,物鏡、目鏡及聚光鏡等部件均由單個和多個透鏡組成。依其外形的不同,可分為凸透鏡(正透鏡)和凹透鏡(負透鏡)兩大類。 當一束平行于光軸的光線通過凸透鏡后相交于一點,這個點稱“焦點”,通過交點并垂直光軸的平面,稱“焦平面”。焦點有兩個,在物方空間的焦點,稱“物方焦點”,該處的焦平面,稱“物方焦平面”;反之,在像方空間的焦點,稱“像方焦點”,該處的焦平面,稱“像方焦平面”。 光線通過凹透鏡后,成正立虛像,而凸透鏡則成正立實像。實像可在屏幕上顯現(xiàn)出來,而虛像不能。 三. 影響成像的關(guān)鍵因素—像差 由于客觀條件,任何光學系統(tǒng)都不能生成理論上理想的像,各種像差的存在影響了成像質(zhì)量。下面分別簡要介紹各種像差。 1. 色差(Chromatic aberration) 色差是透鏡成像的一個嚴重缺陷,發(fā)生在多色光為光源的情況下,單色光不產(chǎn)生色差。白光由紅 橙 黃 綠 青 藍 紫 七種組成,各種光的波長不同,所以在通過透鏡時的折射率也不同,這樣物方一個點,在像方則可能形成一個色斑。光學系統(tǒng)主要的功能就是消色差。 色差一般有位置色差,放大率色差。位置色差使像在任何位置觀察都帶有色斑或暈環(huán),使像模糊不清。而放大率色差使像帶有彩色邊緣。 2. 球差(Spherical aberration) 球差是軸上點的單色相差,是由于透鏡的球形表面造成的。球差造成的結(jié)果是,一個點成像后,不在是個亮點,而是一個中間亮邊緣逐漸模糊的亮斑,從而影響成像質(zhì)量。 球差的矯正常利用透鏡組合來消除,由于凸、凹透鏡的球差是相反的,可選配不同材料的凸凹透鏡膠合起來給予消除。舊型號顯微鏡,物鏡的球差沒有*矯正,應與相應的補償目鏡配合,才能達到糾正效果。一般新型顯微鏡的球差*由物鏡消除。 3. 慧差(Coma) 慧差屬軸外點的單色像差。軸外物點以大孔徑光束成像時,發(fā)出的光束通過透鏡后,不再相交一點,則一光點的像便會得到一逗點狀,型如慧星,故稱“慧差”。 4. 像散(Astigmatism) 像散也是影響清晰度的軸外點單色像差。當視場很大時,邊緣上的物點離光軸遠,光束傾斜大,經(jīng)透鏡后則引起像散。像散使原來的物點在成像后變成兩個分離并且相互垂直的短線,在理想像平面上綜合后,形成一個橢圓形的斑點。像散是通過復雜的透鏡組合來消除。 5. 場曲(Curvature of field) 場曲又稱“像場彎曲”。當透鏡存在場曲時,整個光束的交點不與理想像點重合,雖然在每個特定點都能得到清晰的像點,但整個像平面則是一個曲面。這樣在鏡檢時不能同時看清整個像面,給觀察和照相造成困難。因此研究用顯微鏡的物鏡一般都是平場物鏡,這種物鏡已經(jīng)矯正了場曲。 6. 畸變(Distortion) 前面所說各種像差除場曲外,都影響像的清晰度?;兪橇硪环N性質(zhì)的像差,光束的同心性不受到破壞。因此,不影響像的清晰度,但使像與原物體比,在形狀上造成失真。 四. 顯微鏡的成像(幾何成像)原理 顯微鏡之所以能將被檢物體進行放大,是通過透鏡來實現(xiàn)的。單透鏡成像具有像差,嚴重影響成像質(zhì)量。因此顯微鏡的主要光學部件都由透鏡組合而成。從透鏡的性能可知,只有凸透鏡才能起放大作用,而凹透鏡不行。顯微鏡的物鏡與目鏡雖都由透鏡組合而成,但相當于一個凸透鏡。為便于了解顯微鏡的放大原理,簡要說明一下凸透鏡的5種成像規(guī)律: (1) 當物體位于透鏡物方二倍焦距以外時,則在像方二倍焦距以內(nèi)、焦點以外形成縮小的倒立實像; (2)當物體位于透鏡物方二倍焦距上時,則在像方二倍焦距上形成同樣大小的倒立實像; (3) 當物體位于透鏡物方二倍焦距以內(nèi),焦點以外時,則在像方二倍焦距以外形成放大的倒立實像; (4) 當物體位于透鏡物方焦點上時,則像方不能成像; (5) 當物體位于透鏡物方焦點以內(nèi)時,則像方也無像的形成,而在透鏡物方的同側(cè)比物體遠的位置形成放大的直立虛像。 顯微鏡的成像原理就是利用上述(3)和(5)的規(guī)律把物體放大的。當物體處在物鏡前F-2F(F為物方焦距)之間,則在物鏡像方的二倍焦距以外形成放大的倒立實像。在顯微鏡的設計上,將此像落在目鏡的一倍焦距F1之內(nèi),使物鏡所放大的*次像(中間像),又被目鏡再一次放大,終在目鏡的物方(中間像的同側(cè))、人眼的明視距離(250mm)處形成放大的直立(相對中間像而言)虛像。因此,當我們在鏡檢時,通過目鏡(不另加轉(zhuǎn)換棱鏡)看到的像于原物體的像,方向相反。 五.顯微鏡光學系統(tǒng)簡介 顯微鏡光學系統(tǒng)的設計有三種光學系統(tǒng)。 1 . 長筒光學系統(tǒng) 2 . 無限遠校正光學系統(tǒng):是較的光路設計,它體現(xiàn)了無限遠校正方式的*性。光線通過物鏡后成為平行光束通過鏡筒,并在結(jié)像透鏡處折射或完成無像差的中間像。物鏡與觀察筒內(nèi)結(jié)像透鏡之間可添加光學附件,而不影響總放大倍數(shù)。另外這種光學系統(tǒng)不需要安裝附加校正透鏡,都能得到佳的顯微圖像。 3. 無限遠雙重色差校正光學系統(tǒng):是目前的光路設計,不但能矯正位置色差,同時還能矯正倍率色差可提高水平分辨率12%,提供高反差、高襯度、高分辨率的銳利圖象。 第三章 顯微鏡的重要光學技術(shù)參數(shù) 在鏡檢時,人們總是希望能得到清晰而明亮的理想圖像,這就需要顯微鏡的各項光學技術(shù)參數(shù)達到一定的標準,并且要求在使用時,必須根據(jù)鏡檢的目的和實際情況來協(xié)調(diào)各參數(shù)的關(guān)系。只有這樣,才能充分發(fā)揮顯微鏡應有的性能,得到滿意的鏡檢效果。 顯微鏡的光學技術(shù)參數(shù)包括:數(shù)值孔徑、分辨率、放大率、焦深、視場寬度、覆蓋差、工作距離等等。這些參數(shù)并不都是越高越好,它們之間是相互又相互制約的,在使用時,應根據(jù)鏡檢的目的和實際情況來協(xié)調(diào)參數(shù)間的關(guān)系。 |